兒科醫生護士當老師,線上家庭健康微課年內進家庭
紅腫馬上熱敷、流鼻血塞紙團、咳嗽馬上吃止咳藥……這些耳熟能詳的“健康常識”真的安全有效嗎?記者從北京市婦聯了解到,為了更好地普及家庭急救知識及兒科健康知識,消除家長誤區,北京市婦聯聯手北京東區兒童醫院開發了線上家庭健康微課,微課將包括9個主題的急救課和“口袋醫生”系列音頻,每節微課時長在5分鐘左右。
冬季兒童居家時間長,容易發生意外傷害,鼻出血、燒燙傷、骨折、小兒氣管異物、墜落傷都是兒童常見的意外傷害,普及意外傷害急救方法顯得尤為重要。
鼻出血:“錯誤的急救方法不但不能減輕危害,反而可能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比如流鼻血仰頭就可能導致血液倒流至氣管引發窒息。”北京東區兒童醫院行政院長馬岳紅介紹,仰起頭,鼻血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倒流,大量的血突然集聚在鼻咽部,咽喉部受到突然的刺激會引起劇烈咳嗽,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窒息。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頭部微微前傾,拇指和食指按壓鼻翼,然后用冷水袋或涼毛巾敷前額,止血效果不好應及時就醫。
燒燙傷:冬季也是燒燙傷高發的季節。很多成年人都有燒燙傷抹牙膏、醬油的做法,北京東區兒童醫院醫療院長馬岳紅介紹,涂抹牙膏和醬油處理燒燙傷的方法都是錯誤的,容易引起感染和色素沉著。此外,燒燙傷屬于輻射傷,不做降溫處理直接去醫院可能會導致輕度燙傷變成中度燙傷,因此,不做降溫處理直接去醫院的方法也是錯誤的。“燒燙傷的正確處理方法可以總結為五個字:沖脫泡包送。”馬岳紅解釋:沖就是用流動清水沖洗傷口 5-30分鐘,降低皮膚溫度。脫就是充分泡濕小心去除衣物,必要時用剪刀剪開衣服,或保留粘粘部分,水泡不要弄破。泡就是在冰冷水中浸泡 5-30分鐘,減輕疼痛,穩定情緒。包是指用油紗條等覆蓋受傷部位,不要在受傷部位涂抹米醋、醬油、牙膏、漿糊、草藥等,易感染傷口。送就是送醫院。
骨折:骨折也是常見的兒童家庭以外傷害。馬岳紅強調對于骨折的孩子家長不要隨意的自我復位,不要隨意搬動孩子, 引發大出血和骨折錯位。正確的急救方法是先固定受傷處,在進行保護性運輸。
為了提高家庭急救技能,北京市婦聯于20 7年啟動了“女性·家庭·社會大講堂”的家庭急救課項目,急救課通過講座的方式走進社區為家庭普及急救知識,急救課程包括理論講解、急救技能實踐和動手配備急救包, 落地區為東城。20 8年暑期,通過該項目,來自北京東區兒童醫院的急救課程團隊再次走進東城、西城、朝陽3個區 2個社區,對家庭進行面對面的急救知識普及。課程過程中醫護人員與家庭共同體驗動手制作急救包,共計發放了300個急救包。
為打通急救知識、兒科健康知識進家庭的“一公里“,在當天的北京市婦聯“女性•家庭•社會”大講堂——家庭健康技能大賽活動現場,北京市婦聯聯合北京東區兒童醫院舉辦了健康課程上線啟動儀式。據了解,今年年底,由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各科室醫生和護士長錄制的包括心肺復蘇、燒燙傷、氣管異物在內的9個主題的視頻微課,和“ 期節目講透 個兒科常見疾病”的口袋醫生音頻欄目將上線。屆時,家長通過北京市婦聯官網、北京女性公眾號、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官網、北京東區兒童醫院微信公眾號既可以觀看、收聽這些健康課程。
“錯誤的疾病處理方法可能給孩子帶來危險,疾病知識盲區則可能延誤孩子治療時機。”北京東區兒童醫院院長何定學表示,在醫院門診,醫生發現很多家長對兒童疾病的了解都有誤區,比如孩子咳嗽就要求醫生開止咳藥,孩子3歲還不怎么說話覺得孩子就是說話晚而沒有意識到可能是疾病的表現,從而錯過治療時期。據了解,音頻欄目《口袋醫生》由醫院各科室醫生參與錄制,醫生每期節目講透一個疾病,至今已經推出了30余期節目并在多個FM平臺上線,內容覆蓋了小兒內科、內分泌、小兒神經內科、外科、眼科、口腔科、兒童保健科等科室的常見疾病。
據了解,在當天的活動現場, 2組家庭分成6支代表隊參與了急救知識、健康知識考察,心肺復蘇、外傷包扎實操,動手配備急救包等四個環節的比拼?,F場60組家庭觀看了比賽,并上臺參與互動。